行动计划中设定:2019年空气质量目标任务为,北京地区PM2.5年均浓度、三年滑动平均浓度力争继续下降。
因为有他们在背后,科学治霾、精准施策我们是有信心的。新华网/中国政府网 陈杰 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:我的问题提给刘炳江委员。
刘委员您好,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从去年开始实施,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,我看到您在前不久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,既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,那就要军中无戏言,完不成任务必将被问责。那时有一个大问题,就是秋冬季攻坚方案,16个部委和省级部委会签,10天之内就会签完毕,这是一个奇迹。大气十条第一期的收官之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,也使我们探索了一条打好打赢这个仗的路子,我们有法子、有办法。这一仗打的,北京降到了60微克以下。当前进展怎么样,我先向大家报告一笔账。
从工作层面来说,我是非常有信心的,2020年约束性指标能够完成。图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(民建)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。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铁的纪律,凝聚思想共识,狠抓行动落实,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努力为打造空气清新、天蓝地绿的美丽扬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
2018年,四川省大气优良率同比上升2.6个百分点,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14.9个百分点,高于国家考核目标。我们依据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,对部分常见、多发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梳理和汇编,编写了化工、钢铁、砖瓦、污水处理等7个行业的法律服务手册,做到了把法律语言变成四川话,指导企业理解到位、执行到位。第三,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信贷。例如乐西高速项目,是涉及民族地区、民生事业、脱贫攻坚的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线性工程,我们在项目前期就高度重视,积极主动介入。
这是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的一项机制。同时,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.13亿元,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,增长率保持在8.0%,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%,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%,单位GDP能耗下降4%。
首先,从主观上看,我们抓生态环保工作是不愿意影响经济发展的,现阶段我们采取的治理措施大多是治标的,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强化环境治理,究竟有没有影响经济发展?影响的是什么样的发展?我们来分析一下。现阶段采取的治理措施大多是治标的,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对此,您怎么看?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在服务企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?于会文:一刀切是典型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是平时不努力、临时抱佛脚的行为,四川旗帜鲜明,坚决反对。
服务企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,我们探索建立起好几个机制。近几年,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,为攀钢腾出了环境容量、打出了市场空间,有了环保达标的底气,他们把心揣到肚子里放心大胆地组织生产,赢得了市场先机。再比如,2018年我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去乐山督察,有个上市民营企业,主要生产纯碱、草甘膦等化工产品,曾经是生态环境部门重点监管、经常处罚的对象。我常说,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下到基层都是办法。
我们专门制定了《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》,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环保十条,着力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。在全国率先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》,强化推动重点区域、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规划环评,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、控规模、调结构、促转型的作用。
一方面,环境治理力度空前,环境质量指标历史最好。从客观来看,环境治理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、一定范围的影响,这种影响我把它称为阵痛式手术式影响,这种手术是必须的,早晚都得做,早做早健康。
中国环境报:从四川实践来看,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?于会文:四川的实践证明,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,不仅没有影响发展,反而助推了高质量发展,助推了良币驱逐劣币,经济更好、发展更优。今年将5000家排污单位列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,不诚信的不给贷款,这一招对企业制约力很大。2018年,全省大气优良率同比上升2.6个百分点,全省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14.9个百分点,都高于国家考核目标。随后四川省委出台了两个决定,其中一个就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,其中就讲到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环保垂改以后,我们更得下深水。一方面我们坚决制止一刀切,另一方面真心诚意服务企业发展,做到指导到位、服务到位。
中国环境报:四川生态环保部门是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?于会文:2018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调研时明确提出五个着力,其中一个着力就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分析四川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不优、市场机制不活、高端技术产品和产业还不够配套等,指出了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实际操作中,主管部门监管到位、指导到位,一旦发现一刀切苗头,直奔现场,当面指出、立即纠正。
第四,分行业、分领域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指导。因此,真正影响发展的反而是这些破坏环境的企业,而不是环境治理。
通过实地调研,去摸清此行业的企业,在生态环保方面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、有什么需求,生态环保部门如何才能为每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。最重要的是,强化环境治理影响的是黑色增长,是不符合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增长,驱逐的是劣币。
我们坚持对全省重大项目环评提前介入、超前服务,让好项目少走弯路,不走死路,提供保姆式服务。与此同时,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.13亿元,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,增长率保持在8.0%。当然,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。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,从重大项目这个点上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围绕5+1现代产业体系及16个重点产业领域,积极推动清洁能源、电子信息、竹浆造纸等优势产业发展,为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环保支撑,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。对21个市州,实行厅党组成员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。
越是这种生态环保工作爬坡过坎、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候,我们就越要保持定力,不被杂音所扰、不被困境所惑,坚守住阵地、巩固住成果。您对此怎么看?于会文:环保与经济的关系历来都是热点话题。
中国环境报:早在2017年,四川省成都市曾曝出一刀切现象。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下到基层都是办法。
过去相当一段时间,一些个体依靠逃避环境治理而获得高额利润,用劣币驱逐了良币。比如攀钢集团,2018年就盈利53亿元,不但把前几年的亏空补上了,还额外盈利了接近20亿元。通过机构改革,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处,坚持所有环保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对外、一个窗口办结,企业对此非常满意。前几年,随着生态环保力度加大,攀钢集团上了新的环保设备和措施,投入了五六十亿元,真正实现了达标排放。
对扶贫任务较重的凉山州,我们还量身定做,实施特别帮扶。在生态环保督察的持续加压下,这家企业一下子投入十多个亿上足上够环保措施,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,放心大胆地组织生产,企业利润大幅增加。
园区规划环评报批后,我们指导园区将分散的产能进行整合,腾出发展容量,集中支持区域优质企业发展,既实现了区域污染物减排,又助推了食品饮料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专门选派一名副厅长牵头,组织15位专家,帮助凉山州整合生态环保项目,稳定经济增长,精准提供环保帮扶服务。
二是全力服务5+1现代产业体系,从行业领域这条线上助推高质量发展。针对污染防治重点县,建立一对一结对攻坚机制。